本週寫了一篇關於財富管理智慧和自由,讀者在閱讀時,或許會覺得妥拉與耶穌的教導非常有道理,但這種理解若僅停留在對文字的理解,或對真理表面的熟悉,可能仍然缺少實際的對照與應用,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若不能真正看見作為系統一部分的自己何以運作,可能會以為現有的系統是正常且無法避免的。
耶穌說:「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16:11)
顯然,我們需要一些空間來思想,冠上『不義』的錢財,並不是因為反對金錢的本質,而是祂知道金錢系統不純粹只是做為買賣交易而已,金錢系統的存在和運作目的,是違反人本質的設計。透過 AI 簡單整理三個系統,進而理解它如何與神國的價值背道而馳:
如何掌控思維?
- 神設計安息年、禧年,使人能回歸自己產業的盼望。
- 債務讓人被迫進入金錢驅動的模式,無法自由選擇神國的價值。
- 利息機制創造「永遠的負債」,即使已經付出,仍然不斷需要賺取更多來償還。
- 現代貨幣體系的核心是「以債養債」,導致整個社會圍繞金錢運作,而非圍繞人的本質與神的設計。
影響與後果
- 人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工作條件,因為沒有選擇的自由(房貸、車貸、學貸壓力)。
- 貧窮者無法擺脫貧窮,因為利息讓他們的負擔無法真正減少。
- 人們習慣「先享受,後付款」的模式,使得價值觀從「耕種與收割」變成「消費與依賴」。
- 把財務安全視為「銀行、公司、國家」提供的保障,而非感恩於神的供應。
神國的視角
- 妥拉禁止對同胞收取利息(申命記 23:19-20),因為財富不該成為掌控人的工具,而應該是彼此供應的祝福。
- 神的供應模式是「撒種與收成」,而不是「借貸與利息」。
如何掌控思維?
- 學校制度的設計,不是為了讓人發揮神給的創造力,而是為了適應工業化、資本主義社會的需求。
- 學制告訴人「只有特定職業才有價值」,而其他能力(如藝術、農耕、手工技能)邊緣化。
- 訓練知識記憶與考試評量,而非訓練人獨立思考。
影響與後果
- 被訓練「訴諸權威」,但卻沒有被訓練「如何聽神的聲音」。
- 教導要透過努力才能得稱讚,造成與神關係的隔絕,不明白救贖的恩惠。
- 社會將「高薪職業」與「成功」劃上等號,讓人無法接受不同的呼召。
- 工作市場的設計,讓人為了穩定薪資而被迫放棄真正的天賦與使命。
- 外在文憑、成就代表才能和價值,無法認同神愛人的真理。
神國的視角
- 聖經的學習模式是門徒制(徒 22:3),重視生命影響生命,而非統一標準的學科教育。
- 神的呼召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哥林多前書 12:12-27),不該被單一職業標準化。
- 神國的經濟模式是「按恩賜與使命運行」,而非「按市場需求與薪資等級決定」。
如何掌控思維?
- 媒體與社會文化不斷塑造「成功」的標準:擁有更多物質、更高社會地位、更好的外表。
- 企業透過廣告影響人心,讓人認為「擁有最新的產品」等於幸福。
- 人們的自我價值,漸漸從「我是誰」變成「我擁有什麼、我的社會地位如何」。
影響與後果
- 人開始為了「證明自己有價值」而過度工作,進入無止盡的競爭與焦慮。
- 人無法滿足,因為「世界的系統」永遠會推出更好的產品、更高的標準,讓人不斷消費。
- 許多基督徒的信仰,變成「求神讓我成功」,而不是「求神帶領我活出真正的設計」。
- 人們將財富當作「神的祝福」的唯一指標,而不是看見內在生命、關係、與神同行的價值。
神國的視角
- 耶穌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 12:15)。
- 真正的成功是「尋求神的國和祂的義」,而不是追逐世界的標準(馬太福音 6:33)。
- 保羅說:「我們若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 6:8),因為真正的價值不在物質,而在於我們與神的關係。
結論
例舉的三個系統——借貸與利息、學制與工作、成功與消費主義,都在無形中塑造人的思維,使人難以進入神國的思考模式,它們讓人:
- 專注短暫的物質,而不是永恆的價值。
- 被迫進入競爭,而非合一(echad)。
- 依賴人造體制,而非神的供應。
耶穌和妥拉給出的視角其實與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大不相同。我們通常會認為,擁有更多金錢意味著更穩定的生活,甚至是更大的自由。然而,聖經的觀點卻顯示,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神的信靠,而非對金錢的依賴。
普世的系統運作,實際上在合理的形塑我們消費的思維,價值觀,甚至成功的定義,以致於世界系統的產品不斷在製造飢餓感,促成缺乏感的恐懼,讓經濟不斷的循環。這系統運作在製造人的慣性裡,因此人也習慣在系統內尋求解決方案,而忽略神造我們是可以活在安息與不缺乏的系統中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注短暫的需求,等同永不能得著滿足;尋求合作的美德,同時又被迫比較競爭;在各樣政策利害變動下找不到真正的公平原則⋯⋯這些矛盾現象帶給人的壓力正是痛苦和焦慮的來源,追根究底的原因是,我們被迫做出違反本質的決定,活在與內心渴望相反的生活中,甚至下意識的去滿足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好的標準和定義。
顯然,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財富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的眼光是否被世上定義的財富綁住,以至於看不見更大的財富、真實的財富!畢竟,神的供應遠遠超越金錢所能帶來的益處!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金錢實在不是萬能,就像文章裡那不義的管家也深知這道理。但是我們的盼望在哪裡呢?神的話貼近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智慧,且心意更新而變化,在這恆變的世界系統中,找到神信實的用各樣的美物祝福人的意圖——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