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禁食的『時候』

以斯帖為解救猶大人,她禁食三日。她禁食時,如何尋求神的心意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以斯帖向亞哈隨魯王祈求的內容,看見她禁食在內室裡的禱告。
1) 願王將我的性命、我的本族賜給我

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以斯帖記7:3)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以斯帖記7:4)

2) 我何忍見我本族、同宗的人受害

「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傳旨,要殺滅在王各省的猶大人。現今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以斯帖記8:5)
 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以斯帖記8:6)

故事背景

這故事記錄在猶大國貴冑百姓被擄到巴比倫,爾後巴比倫遭波斯所滅,現在的猶大族人散居在由波斯管轄的127省當中。歷史記載,被末底改收養作女兒的猶大人以斯帖,被送入宮,並選立為亞哈隨魯王的王后。(參:以斯帖記1-2章)

哈曼的視野 – 伸手加害末底改的本族

哈曼因末底改不向他跪拜,憤而計謀殺害猶大全族,他奏告王內容如下:

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斯3:8-9)

實際上,哈曼認為下手要加害末底改是小事,他的目標是消滅末底改的本族。而哈曼說服亞哈隨魯王的理由是:”散居王國各省的猶大族人的存在對王無益”。如果王同意下旨滅絕他們,他還會加碼一萬他連得的銀子入王的府庫。

末底改的視野 – 猶大族必得解脫拯救

以斯帖輾轉被告知,起來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起初,以斯帖用地上的身分提出她角色的為難,但末底改又用什麼立場回覆她呢?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 (斯4:11)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3-14)

而末底改確信無論如何,猶大人必得解脫蒙拯救,只是以斯帖你選擇什麼?以斯帖的身分,既是波斯國王的王后,也是神盟約裡的子民,以斯帖如何使用她這兩個身分?哪一個身分才能作衡量價值的關鍵?

以斯帖的視角 – 死就死吧

以斯帖選擇和族人同站立,她心中的確有根據,她相信揀選生命的道路: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斯4:16)

以斯帖記提到一個特別的日子與線索:『正月十三日』。那是逾越節的前夕,那是從書珊向各省傳王的旨意,就是關於亞達月允許剪除殺戮猶大人的日子: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書記來,照著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旨意,傳於總督和各省的省長並各族的首領,又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驛卒傳到王的各省,吩咐將猶大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他們的財為掠物。(斯3:12-13)

在三天的禁食後,以斯帖因王的施恩得以進宮,並預備筵席向王請求。因此可推測以斯帖禁食的時候,就在逾越節期間或亞筆月(正月)。妥拉保存節期所帶出龐大資訊量是讀聖經其它書卷很重要的根據,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清楚知道的,脫離埃及法老和進入妥拉盟約——摩西之約,神對以色列民的拯救是盟約裡的應許,相信逾越節帶給猶大族人的盼望,會是末底改的立場,也是以斯帖回應與族人同站立的根據。

以斯帖的請求:族人的利益與王的利益

在第二次王與哈曼赴以斯帖預備的筵席中,以斯帖才向王提到她和她的本族被賣了,要被滅絕的消息!她請求王能拯救她和族人,至少⋯⋯。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以斯帖記7:4)

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是什麼意思?以斯帖首先求保留族人的性命,但或許被賣為奴,為了國王的好處,她會選擇保持沈默;換句話說,國王的國庫會因為奴隸(族人)而獲得好處,她不會阻礙國王從中可能得到的任何好處。
只是因為以斯帖是國王心愛的王后,她在王面前用奴隸和國王的價值作衡量,就可以為自己和族人求情嗎?
王並沒有立即的回覆,經文說他到了御園,擴大版聖經提到,他在思考衡量(消滅猶大族之於統治各族間的價值),推測哈曼的計謀直接威脅到他的王后,同時也踩到王權的界線,因而處決了哈曼。不過哈曼一人的死,並無法解除已通知公告到波斯王國各省猶大人的危機。直到以斯帖二次在王面前祈求。

創世記故事背景:尋求神的心意

末底改和以斯帖是隨著猶大國遭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滅,被擄,屬《便雅憫支派》,離散住在異邦,後又被波斯帝國統治管轄:

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斯2:5-7)

而便雅憫和猶大之間的故事,讓我們回想起先祖手足之間的痛苦記憶。

猶大提議賣約瑟作奴隸

創世記37章,猶大建議說服其他兄弟,把深受父寵愛之妻拉結的兒子約瑟賣作奴隸:

猶大對眾弟兄說:「我們殺我們的兄弟,藏了他的血有什麼益處呢?我們不如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不可下手害他,因為他是我們的兄弟、我們的骨肉。」眾弟兄就聽從了他。(創37:26-27)

猶大的建議是,站在兄弟們的利益,若殺了骨肉約瑟的代價太高,不如把他賣作奴隸。

猶大為便雅憫和父親請求

創38章,猶大經歷了她瑪事件後,在第二次糴糧,帶著父親所不捨的便雅憫前往,約瑟用策陷害便雅憫,以此試探他兄弟們的反應。猶大成為站出來,願意擔罪,為便雅憫和父親請求赦罪的兄弟,其中他說:

⋯⋯恐怕我看見災禍臨到我父親身上。(參:創44:34)

這句話和以斯帖為猶大族人代求,她向王流淚哀告說:

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以斯帖記8:6)

聖經教師Rabbi David Fohrman說明以上這兩句經文是一樣的句型,以斯帖用一樣的句型,為猶大人代求。
何忍見災禍臨到我本族的人(父親)身上

回到創世記的場景:
面對約瑟遇害傷心的父親,猶大從失寵之妻利亞的兒子,成為為受寵卻恐遭害的便雅憫代求的身分,猶大選擇離開隔絕的關係,用自己生命作為贖價,他想保全父親和小兄弟便雅憫的生命。猶大所的衡量對以色列家族更大的價值和利益,以致於他能為便雅憫代求。
同樣的以斯帖,察覺到猶大族人的生命,將高過她作為王后身分帶來的榮華富貴,她置自己的生命之外來護衛族人更大的利益。妥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便雅憫的後裔以斯帖,為猶大群體族人求生命。

代求的智慧

憑什麼猶大相信他描述家庭的歷史悲劇,可以得到一個外邦宰相的認同呢?(雖然那埃及宰相是約瑟。)同樣的,以斯帖有什麼把握為族人祈求的說詞,可以改變亞哈隨魯王的心呢?
這些『話術』都不是來自技巧很高的詞藻,妥拉引導我們看見,子民唯一能信靠的是以色列的神,祂才是真正的掌權者,祂已應許為與祂有盟約的以色列爭戰: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做紀念,又念給約書亞聽。」摩西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尼西,又說:「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出17:14-16)

猶大的回轉,也許是因為他看見父親對寵愛的妻子拉結所生的兒子約瑟傷心,超過他看見自己失寵的悲傷或憤怒。猶大的回轉,也許也是因為她瑪,讓他從欺騙者(賣約瑟)、假冒偽善的人,回轉並重新回到神與先祖的盟約關係中,作信實守護約的人,超過他想隱瞞自己在外邦媳婦前的羞愧。因此猶大用自己的誠實為性命,為換得便雅憫的生命,他揀選生命,與神同站立,作仇恨的終結者。
同樣的以斯帖選擇和她的族人生、死與共,她說:『死就死吧。』當我們連結於創世記雅各家過往的悲劇,更可以理解一個拉結的兒子便雅憫的後裔以斯帖,為利亞的兒子猶大的後裔代求是何等的寶貴,以斯帖站在神的利益,知道神的拯救會更加的整全,既使他們的身份是被擄異邦。這些離散住在列國中的後裔,有妥拉、安息日,他們知道與以色列立約的神——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王與國度的歸屬。

終極的仇恨終結者 – 耶穌

耶穌,祂又是怎麼教導門徒,來成全妥拉呢?耶穌站在父的立場: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25)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馬太福音16:24-25)

這兩句經文,都指向一個重點,神的意思是,更多人的救贖,在盟約裡的確據,是通過耶穌,才能真正讓人得著”『有祂永活生命在裡面』的生命”:

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3-24)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旦,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太福音16:23)

但是耶穌是如何做到終解仇恨呢?以賽亞書53章,整篇章提到這位受膏者將傾倒己命,一切勞苦的功效,只為了擔當所有人的罪孽。

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至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53:12b)

祂是獻祭的羔羊,願意以自己為贖罪祭作多人的贖價,祂是父的獨生愛子,祂單單體貼父的意思。

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賽53:10)

禱告:現今,列國中各自打算各自的利益中,並不求神的利益,如同詩篇大衛所說,要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

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詩2:1-2)

我們真的以為耶穌受了虧損,疏不知那成了眾人的利益的,也是神的利益!神親自示範捨己,能帶來利益與真理合為『一』,因此揀選生命,不是世人所想的。
但世人以為的利益,神也能翻轉成為祂最大的利益:

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是因他本年做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約11:50-51)

祂替我們死,因祂將我們看作祂擺在祂面前最大的喜樂: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10)

默想經文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