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算的是俄梅珥還是磚
- 第卅一週《訴說篇》妥拉讀經分享(利未記23章)
-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 日期|2025.05.17
閱讀更詳細的內容在關於耶和華的節期《五旬節》 – 數算俄梅珥
關於數算俄梅珥的由來,出現在利未記23章中,這段經文指示以色列人將初熟的大麥禾捆帶給祭司,在節期的安息日次日獻為搖祭。這天是初熟節,也是數算俄梅珥的起點。
逾越節從亞筆月十四日傍晚開始,接續七天的無酵節。其間的安息日次日即為初熟節,從這天起數算七個安息日,在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五十天,便是五旬節,獻上小麥所作的酵餅——初熟之物(bikkurim)。
這段「數算」的指示,在利未記23:15-16中使用的希伯來字是 saphar(סָפַר),意義遠超過數字1、2、3,它帶有記錄,有記念、命名、述說與寫成書卷的意思,是一種帶著身份與關係的認識與紀錄。
《創世記》15章中神對亞伯拉罕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這裡的「數算」是 saphar,不僅是數量,更是辨識與命名,每顆星的獨特與存在都在神眼中被認識與呼喚。
《詩篇》147:4:「他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它的名。」以賽亞書40:26:「按數目領出,他一一稱其名。」這些都說明 saphar 是一種記念與認識的行動。 (補充:「數點」,「按數目領出」,原文 mispar (SH4557),其字根也是 saphar (SH5608))
這個字根也產生「書」sefer(סֵפֶר),妥拉、律法書,就是神記錄祂子民與盟約的方式。
對照之下,出埃及記5:18中法老的話:「磚卻要如數交納」中的「如數」: nathan(交付)和 token 「數量」、「配額」組成,描繪一種績效導向的制度:人在限定時間內交出規定數量的磚,是被制度化的產值奴役。
而 token 在聖經中也可代表公平、公道的度量衡,顯示出神的秩序與公義,這與法老的壓榨形成鮮明對比。
更深的對比在於法老稱以色列人「懶惰」——這個字是 raphah(רָפָה),與神自啟為「醫治者」rapha(רָפָא)的字根相同。
神造人不是為更有效率地為法老造磚,而是醫治人失去與祂關係的軟弱,那是祂彰顯愛的地方,祂的妥拉與道成肉身的彌賽亞同時來恢復人認識自己的價值。保羅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10)因為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祂醫治的不單指著身體,更是我們的身份與價值,身、心靈與自己與神都是被造在合而為「一」的裡面,不在隔絕的裡面。
數算俄梅珥,是一段從奴役制度中被救贖出來、重建身份與信靠關係的旅程。獻上的初熟,是感恩與對神話語信心的表達。我們不是為法老做價值交換,而是為愛與真實而活。在埃及,時間與配額是歸給法老的;在神的國度,時間是被分別出來與神相遇、信靠祂的供應。數算磚,是枯竭;數算麥子,是成熟。數算磚,是績效;數算麥子,是恩典!
願我們每天的數算,不是焦慮與不足,而是因信心而感恩,越數越親近祂,越認識祂的屬性與帶領。
我們不能做什麼使我們更有價值和蒙恩,因為我們已經是了,這才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sefer)」(詩篇139:16)」
我們在創世以前,就在基督裡被揀選,你真的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