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在模仿嗎?
- 第廿六週《第八篇》妥拉讀經分享
-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授權
- 日期|2025年5月20日
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遵行神的旨意」,其實只是照著別人的樣子「演出」?模仿與真實的啟示,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拿答、亞比戶和他們的父親亞倫,一直是出埃及後大祭司團隊的核心。他們曾與摩西一同登上西乃山,參與獻上平安祭,親眼見過神的榮耀與同在:
「他們看見以色列的神……他們觀看神,又吃又喝。」(出24:10–11)
當會幕立起來、大祭司職分正式受膏啟動時,他們再次見證神的榮耀降臨會幕:
「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眾民一見,就都歡呼,俯伏在地。」(利9:24)
然而,下一章卻突如其來地記下了令人震驚的轉折——拿答與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利10:1)。
他們所做的是份內的事嗎?但動機卻是出於自己。這提醒我們一個深刻的問題:我是在傳承中被啟示?還是在模仿中迷失?
模仿與傳承的分界線
聖經三次記載亞倫「照耶和華所吩咐」而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拿答與亞比戶做了「耶和華沒有吩咐」的事。他們做的看似正確,卻是從模仿來的,而非從神領受。神的榮耀與同在,不是可以模仿或複製的。
我們很容易在信仰或教養的過程中,陷入類似的模式——模仿父母的方式、屬靈長輩的語言、書上的方法。彷彿只要照著範本走,就會產生果效。有時,我們甚至刻意推向方法論,好創造「一樣的見證」。但這樣的「模仿」,並不是傳承,而是形塑出一種外在行為,卻缺乏生命的內在更新與啟示。
第八篇——進入「第八日」的實境
這週是第八篇,不只是巧合。在聖經中,「八」有一個特別的地位,象徵新的循環和開始,一種「超越自然循環」的實境,例如:
- 割禮在出生第八日——是與神立約的記號。
- 節期中的第八日(Shemini Atzeret)——是永恆的記念。
- 耶穌在七日的頭一日、即「初熟節」復活——正是「第八日」,帶來跨越死亡與時間復活的生命。
耶穌的復活開啟了一個新的實境——不再是七日的循環,而是活在「第八日」的大能裡。
因此,我們不再從線性時間的壓力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不再強調「贏在起跑點上」,而是有神的眼光,從創造的本質看見:孩子早已在基督裡領受了屬靈的福氣,也在祂裡面被召,本是聖潔無瑕疵的。
預備自己,而非形塑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不是「把孩子變成某種期待的樣子」,而是—— 讓自己先對齊神對自己、對孩子的眼光。
孩子不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作品」,而是從母腹中就被神分別出來、在基督裡被預定得著兒子名分的獨特生命。
當我們選擇活在耶穌的復活中,也就是活在「第八日」的實境中,我們的生命就成為一個環境——讓神能顯明祂自己、讓孩子能在其中長出對生命的真實理解。這樣的教養,不是來自世界的價值,不是效率導向、功能導向,而是關係導向,是與神同行的永生之路。
思想的回聲
你是否也曾在信仰或教養中,察覺自己只是「在模仿」?
是否發現,當沒有結果時,就容易自責、懷疑自己?
而當果效顯著時,又是否曾忘記了感恩,甚至落入成就感的陷阱?
如果我們無法時時分辨自己的動機,模仿就可能就錯失了與神同行的機會。
但即使是模仿,只要心轉向神,也可能轉化為真實的相遇。
呼應第八週
我們不是按照社會標準來塑造「理想孩子」,而是培育一個屬於「第八日」的世代。
在這個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方法論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的智慧不是拒絕或反對一切的資源,而是如何不被世界制約,且能心意更新而變化,去察驗什麼是神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
教養不再是努力產出,而是與神同行、共創生命。孩子的呼召,也不再是成為我們理想中的「小大人」,而是活出與神同行、共創未來的自由。當我們明白這個真理,教養就不再是效率與產出,是與神同行,讓自己成為孩子真理的環境。孩子真正的呼召,就不是成為我們期待的小大人,他們也可以從小與神同行,活在與祂共創未來的自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