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W24 呼喚篇 Vayikra(利1:1-6:7)
利未記摩西五經中的第三卷書。書卷內容主要是記述有關利未支派的祭司所需謹守的一切律例。而該書卷原來的名稱是 Vayikra,它取自本書中的第一個希伯來文單字 Vayikra(וַיִּקְרָ֖א ),意思是**祂呼叫**: >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對他說:(利1:1) > וַיִּקְרָ֖א אֶל־מֹשֶׁ֑ה וַיְדַבֵּ֤ר יְהוָה֙ אֵלָ֔יו מֵאֹ֥הֶל מֹועֵ֖ד לֵאמֹֽר׃ 若以希伯來人的結婚證書架構,五主題中的第三部分,是關乎新郎的家族歷史。利未人,正作為代表上帝家人的角色。 在開始進入利未記書卷的妥拉進度前,先對利未記有一個新的視野,對於陌生時代的規條,關乎飲食、生活、節期,祭禮儀式和聖潔的教導等,但是整卷書卻有一個對仗的模式,這書卷的設計將引導我們去理解當中的智慧和對群體生活的更大益處。 妥拉讀經第廿四週開始讀利未記,篇名與書卷名稱相同,都是 Vayikra,介紹五種不同類型的祭禮。
0/3
W25 命令篇 Tzav (利6:8 – 8:36)
命令篇篇名,來自利未記6:8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延續上一週妥拉關於五祭的禮儀,還有膏立祭司將承接聖職的獻祭。
0/4
W27 懷孕篇 Tazria(利12:1-13:59)
0/1
W29 死後篇 Achrei Mot(利16:1-18:30)
0/1
W30 為聖篇 Kedoshim(利19:1-20:27)
0/2
W32 山上篇 Behar(利25:1-26:2)
"耶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所賜你們那地的時候,地就要向耶和華守安息。 (利25:1-2)" 第三十二週妥拉,山上篇,起於耶和華在西奈山上吩咐摩西為篇名,妥拉提到安息年、禧年和救贖相關的律法。特別在進入迦南地時,要先讓土地安息。除了奴婢、動物要享安息,土地和其上的植物也要享安息的原則。 為什麼土地安息如此重要?當我們了解禧年的自由,實際上是土地會召喚承受產業的兒子回歸,而不是地業回歸人的產業,因為全地都是耶和華的。若人不在使土地享安息的律當中,土地不能為人效力,甚至將人吐出去。(「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領你們去住的那地把你們吐出。」利未記20:22)
0/4
利未記 Leviticus / Vayikra
關於單元

我只是在模仿嗎?

  • 第廿六週《第八篇》妥拉讀經分享
  •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授權
  • 日期|2025年5月20日

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遵行神的旨意」,其實只是照著別人的樣子「演出」?模仿與真實的啟示,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拿答、亞比戶和他們的父親亞倫,一直是出埃及後大祭司團隊的核心。他們曾與摩西一同登上西乃山,參與獻上平安祭,親眼見過神的榮耀與同在:

「他們看見以色列的神……他們觀看神,又吃又喝。」(出24:10–11)

當會幕立起來、大祭司職分正式受膏啟動時,他們再次見證神的榮耀降臨會幕:

「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眾民一見,就都歡呼,俯伏在地。」(利9:24)

然而,下一章卻突如其來地記下了令人震驚的轉折——拿答與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利10:1)。
他們所做的是份內的事嗎?但動機卻是出於自己。這提醒我們一個深刻的問題:我是在傳承中被啟示?還是在模仿中迷失?

模仿與傳承的分界線

聖經三次記載亞倫「照耶和華所吩咐」而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拿答與亞比戶做了「耶和華沒有吩咐」的事。他們做的看似正確,卻是從模仿來的,而非從神領受。神的榮耀與同在,不是可以模仿或複製的。
我們很容易在信仰或教養的過程中,陷入類似的模式——模仿父母的方式、屬靈長輩的語言、書上的方法。彷彿只要照著範本走,就會產生果效。有時,我們甚至刻意推向方法論,好創造「一樣的見證」。但這樣的「模仿」,並不是傳承,而是形塑出一種外在行為,卻缺乏生命的內在更新與啟示。

第八篇——進入「第八日」的實境

這週是第八篇,不只是巧合。在聖經中,「八」有一個特別的地位,象徵新的循環和開始,一種「超越自然循環」的實境,例如:

  • 割禮在出生第八日——是與神立約的記號。
  • 節期中的第八日(Shemini Atzeret)——是永恆的記念。
  • 耶穌在七日的頭一日、即「初熟節」復活——正是「第八日」,帶來跨越死亡與時間復活的生命。

耶穌的復活開啟了一個新的實境——不再是七日的循環,而是活在「第八日」的大能裡。
因此,我們不再從線性時間的壓力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不再強調「贏在起跑點上」,而是有神的眼光,從創造的本質看見:孩子早已在基督裡領受了屬靈的福氣,也在祂裡面被召,本是聖潔無瑕疵的。

預備自己,而非形塑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不是「把孩子變成某種期待的樣子」,而是—— 讓自己先對齊神對自己、對孩子的眼光。
孩子不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作品」,而是從母腹中就被神分別出來、在基督裡被預定得著兒子名分的獨特生命。
當我們選擇活在耶穌的復活中,也就是活在「第八日」的實境中,我們的生命就成為一個環境——讓神能顯明祂自己、讓孩子能在其中長出對生命的真實理解。這樣的教養,不是來自世界的價值,不是效率導向、功能導向,而是關係導向,是與神同行的永生之路。

思想的回聲

你是否也曾在信仰或教養中,察覺自己只是「在模仿」?
是否發現,當沒有結果時,就容易自責、懷疑自己?
而當果效顯著時,又是否曾忘記了感恩,甚至落入成就感的陷阱?
如果我們無法時時分辨自己的動機,模仿就可能就錯失了與神同行的機會。
但即使是模仿,只要心轉向神,也可能轉化為真實的相遇。

呼應第八週

我們不是按照社會標準來塑造「理想孩子」,而是培育一個屬於「第八日」的世代

在這個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方法論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的智慧不是拒絕或反對一切的資源,而是如何不被世界制約,且能心意更新而變化,去察驗什麼是神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

教養不再是努力產出,而是與神同行、共創生命。孩子的呼召,也不再是成為我們理想中的「小大人」,而是活出與神同行、共創未來的自由。當我們明白這個真理,教養就不再是效率與產出,是與神同行,讓自己成為孩子真理的環境。孩子真正的呼召,就不是成為我們期待的小大人,他們也可以從小與神同行,活在與祂共創未來的自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