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家中傳出的呼喚
- 第廿四週《呼喚篇》讀經分享 – 部落格
-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授權
- 日期|2025.04.21
利未記在摩西五經居於正中間的書卷,它的希伯來書名是 Vayikra,取自本書中的第一個希伯來文單字 Vayikra(וַיִּקְרָ֖א ),意思是祂呼叫:
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對他說:(利1:1)
許多人讀利未記會感到繁瑣,但若我們從神與人立約的角度來看,就會明白:《創世記》是神創造的起源,述說著人類共同的歷史;《出埃及記》是新娘從奴役中得救、與神立盟約的過程;《利未記》則是盟約中的生活藍圖——是成為上帝家人的生活方式,關乎身分和責任,日常生活和關係。
《利未記》的書卷名 “Vayikra “『祂呼叫』,是很有意思的——不是來自曠野或高山的聲音,而是從會幕中發出的聲音,從神稱為『家』的地方所發出的呼喚,是神對家人親密的喊聲。
確實往年讀利未記時感受到枯燥,直到三年前開始妥拉讀經循環,能細細的品嚐篇章進度,才發現原來《利未記》與我的生命那麼的貼近,讀利未記讓我感到甜蜜,像一份熟悉的生活指引,讓我感覺自己安然地住在神的家中。
而今年,當我再次展開這卷書時,我的心被神的呼喚深深觸動⋯⋯
神呼叫摩西並對他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中間若有人獻供物給耶和華,要從牛群羊群中獻牲畜為供物。」(利1:1-2)
五祭當中,第一個提到的是燔祭,燔祭是全然焚燒在壇上的祭,是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對於燔祭,在知識上的了解並不難,只是今年特別看到很多的細節。過去總以為獻祭是利未人的主要職責,實際上獻祭的那人要——親手按手、親手宰殺。他不是旁觀者,他的五感全人親身參與這個過程:
- 他的供物若以牛為燔祭,就要在會幕門口獻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牛,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
- 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頭上,燔祭便蒙悅納,為他贖罪。
- 他要在耶和華面前宰公牛。
- 亞倫子孫做祭司的,要奉上血,把血灑在會幕門口壇的周圍。
- 那人要剝去燔祭牲的皮,把燔祭牲切成塊子。
讀這段經文時,讓我想到一次部落行程。一群人走進魯凱族人的傳統領域裡,正享受著山林芬多精、冰涼的空氣和透過樹葉洒落在身上的光影時,獵人跟我們分享深山裡的事。
獵人得到族人的祝福啟程上山,他的目標是獲取族人的食物並活下來,首先要經歷場場與動物之間的角力。有時候獵人一無所獲或是意外受傷,但當獵人佔上風的時候,動物成為獵物,獵人必須在宰殺牠以前,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著獵物的眼睛說話,感謝牠,並且獵人只能使用一刀,以致命的方式減少動物的痛苦;假設他失敗了,必須注視著牠的眼睛,看著動物痛苦的流血直到最後一口氣,再把牠扛回部落。那個過程已經超越殘忍,而是一種深刻的讓人明白犧牲和承擔的關係。
獵人承擔著部落生存的責任,他明白透過犧牲一隻動物帶給族人的價值!為了延續生命,必須犧牲無辜的生命。與此同時,這樣與山林依存的生存模式形塑了族人敬畏山林、生命的態度,在犧牲生命和保護生命的兩難和成全,部落的律例、規則、傳統的價值系統逐漸成形,成為部落的生活指南,這族人也藉著傳承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對萬物生命的詮釋和深度尊重。
回到曠野中走向會幕的那人,他牽著選定要獻給神的祭,他的心情是什麼?他將要獻上親手養大的牲畜,從按手到宰殺活生生的生命,動物的眼神和叫聲、牠的掙扎和脆弱,牠流出的血在空氣中彌漫的味道,那人還需要親手剝下皮完成這一切。這過程沒有人能代替他做,在祭壇上,無辜的生命犧牲代替他受死,他心中將帶來何等澎湃重生的快樂和自由呢!
腦海中這些的畫面,讓人久久無法平息的感動,在這逾越節期間,讓我們重新看見耶穌走上十字架的那一步,我們似乎和獻祭的那人有了共鳴,也和耶穌產生共鳴!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你是否曾觀察到,有些人(或自己)在無意中流露出對生命的輕忽與無感?我們對自己是否也如此?當你靜下心來思考——「生命對我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心中會浮現什麼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