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模式,還是園子模式?

當我們談本週妥拉「什麼是神的食物」時,可能會想到祭壇、獻祭、火祭、節期……但神真正想「吃」的是什麼?是我們照祂的眼光,信靠祂的話去生活的樣子與生命的狀態。

你有想過:你是怎麼看待別人、看待自己的?是根據行為表現?還是根據本質?這篇文章要從逾越節的啟示切入,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來對照:埃及的模式 vs. 園子的模式。

「埃及模式」是人以自己的善惡標準取代創造者看待生命原則的思考模式。一種行為導向、經驗導向、自我詮釋的價值系統,並不是根據原創,而是根據是否符合世界或社會或機構形塑的文化、價值來定義。它聽起來像這樣:「應該要這樣、不能那樣」「我覺得、我認為⋯」「如果你真的信神,就不會⋯」「你要夠好,神才會愛你」⋯⋯我們稱「隔絕的思維」為埃及的模式。

與之相對,「園子的模式」是神起初為人設計的模式,一個不需要靠行為表現來換得愛與肯定,關係本身就是價值。神說: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

神的語言是自由、信任、親密,祂的本質是給予、成全,為我們預備一切,包括『活著』。而人的回應就是信靠祂的話,也就是祂看人的內心與誠實,實在是遠遠超過外在行為和表現。
這裡有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兩種思維的關鍵。

一場洗禮的難題

我最近聽見一個朋友的故事:妻子想要受洗,卻遭到丈夫反對。他說:「妳如果受洗,就要過基督徒的生活。」
這乍看之下像是反對信仰,其實深層的掛慮是:

「我怕你變成一個我無法控制、無法認同的人。」

他不是真正拒絕洗禮,而是拒絕他對「基督徒」的印象——一套行為規則、一個他無法適應或認同的框架。這是「埃及模式」的考量,用過去對宗教的經驗與傷害,詮釋未來的想像。當信仰有「應該的樣子或特定模式」,那真的是一種枷鎖。但事實上,受洗並不是加入一套新行為規則,而是回應一個早已屬於自己的身份。若這位想受洗的家人能清楚知道:「本身的價值不是靠洗禮後才能改變。我本來就是神所愛」,就不會因對方的質疑而受傷,或是感受委屈與消極的妥協。真正需要釐清的,不是對方的理解,而是我們自己是否已經確定自己的身份。
所以,回應『神的食物』是什麼?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4:34)

神的食物,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行為,而是我們是否用祂的眼光生活、用祂的方式思考。

當我和神一樣的心思和意念,在園子的思維會這樣問:

「神怎麼看這個人?」「我是否只看見他的行為,而沒有看見他的本質?」「我是否也習慣活在自己的經驗中?」
「我相信神對我的愛永不改變嗎?」「我真的相信耶穌已經在我裡面活著,也在對方的裡面活著嗎?」

不急著判斷、不套入框架,而是回到神原本的設計,因與神和好關係的存在,並不會因為沒有通過洗禮或特定的儀式而失去。祂是供應者,我是信靠者,與祂的關係,不是靠洗禮或特定儀式才得以成立;我們藉著耶穌而被造,原本就是聖潔無瑕疵的,是在基督裡得兒女名分的,我能持續的相信,無論環境如何,我就是被造在這樣的真實身分中嗎?

我們能回應的,就是真實的信靠祂口裡所說的一切話* —— 這就是祂的食物,也就是耶穌所說真正的糧食!與其說服反對的對方,不如確定自己的身分根基,讓自己可以在洗禮的決定中持續得安息,也讓丈夫經驗她信仰中對關係價值的肯定且可以活出來的生命。

當我們回到園子的模式,就能吃到真正的糧食,也成為神的食物——一個被祂眼光滋養、也能滋養他人的生命,就是可以隨意吃的生命樹。

*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路4:4、太4:4)

至於我如何覺察自己的狀況,試者問自己:

  • 我是否不知不覺活在一個「應該、不能、必須」的信仰模式中?
  • 我是否經常根據別人的行為來判斷他,而非從神的眼光出發?
  • 當神說「你是我的兒女」,我是否能相信祂的定義,勝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