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出埃及記讀經進度
2023年12月31日~2024年3月16日,共十一週的妥拉讀經進度要閱讀出埃及記。
0/3
W13 眾名篇 Shemot(出1:1-6:1)
繼創世記 Beresheet(起初),第二卷書取自書卷的開頭短語,Semot 名字:『以色列的眾子各帶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shemot)記在下面。』在人看來,這就是書卷命名的規則,認同就好了,但是在神眼中,這不只是剛巧或是方便的命名。另一方面也是讓我們透過好奇、探索、提問來認識更多,為什麼『名字』對這卷書的意義,可能比『出埃及記』更有趣。
0/3
W20 吩咐篇 Tetzaveh(出27:20-30:10)
0/2
W23 帳目篇 Pekudei(出38:21-40:38)
0/2
出埃及記 Sh’mot
關於單元

財富管理的智慧和自由

  • 第廿三週《帳目篇》讀經分享
  •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授權
  • 日期|2025.03.27

【前言】

讀經進度:《出埃及記》38:21-40:38、《路加福音》16:1-13
這一次的分享是嘗試以妥拉與伴讀經文實際互動的結果,透過本週妥拉來幫助我們解開耶穌的教導並非只是停留在道德的勸說,祂在引導我們吃各樣生命樹的果子。在探索經文的過程中,無論是寫下來的妥拉或是道成肉身的耶穌,都一致性的指向『我』,這個『我』是有耶穌基督在裡面的生命,而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4)!聖靈的同在啟動我與自己裡面相互的連結,讓祂在我裡面的光,引領我去看見『財富』是什麼,對齊在與祂的同在裡!

探索妥拉

這是法櫃的帳幕中利未人所用物件的總數,是照摩西的吩咐,經祭司亞倫的兒子以他瑪的手數點的。 (出38:21)

篇名《帳目篇》(paqad),取自經文中的「總數」,意指清點、記錄。這節經文強調神的吩咐被精確執行,帳幕的監工、製作與記錄無一疏漏,同時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財務管理。
Paqad 首次出現在《創世記》21:1,譯作「眷顧」”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 這裡強調神的應許成就——祂眷顧撒拉,使祂的話語應驗。由此可見,無論是數點、委派,或是話語的應驗,paqad 都帶有「信實」的屬性和內涵,體現祂所說的必然成就,因此信實的品格也會透過管理財富來彰顯神的永能和神性,這是忠心的真諦,按此理,人的本質會自然而然做出符合受造的生命樣式,正中靶心的妥拉精神。

延伸到本週妥拉《帳目篇》的內容,我們發現金、銀、銅等材料的精確計算,祭司所穿聖衣的設計,以及最終會幕的完成,神如實的應許住在百姓中間,都在強調同樣的信實——無論是材料的設計、執行的細節,還是神的榮耀,都在神的計劃和允諾中完美呈現,成為肉眼可看見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妥拉的啟示去解讀福音書,《路加福音》16:1-13。這些對應的元素分別代表如下:

妥拉進度:《出埃及記》38:21-40:38

  1. 財務管理——即會幕的帳目(pekudei ha’mishkan),當中詳細記錄用於建造會幕的金額和使用各樣材料器具細節完全依照神的吩咐,無不顯示出精確的計算和安排。
  2. 祭司的聖衣——大祭司與其他祭司所穿的服裝象徵著身份,帶著神的榮耀與分別為聖的使命。
  3. 會幕的完成與神的榮耀 —— 摩西按照神的指示建造並立起了會幕,神的榮耀充滿其中,這裡成為神與以色列人同行的中心。
伴讀福音書:《路加福音》16:1-13

  1. 金錢的管理 —— 在耶穌的比喻中,管家被指控浪費主人財物,這與會幕建造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形成鮮明對比。不義的管家則以自利為出發點。
  2. 管家對應祭司角色 —— 管家的角色與祭司所穿聖衣的象徵性相似。管家重要的角色,即是否忠心如實的管理主人交託的事物。
  3. 自求多福 vs 永存的帳幕 —— 管家自求多福的行徑,對比耶穌的引導我們思考的比喻,什麼投資得『永存帳幕』的獎賞。

從一個問題開始

你是否曾經對《路加福音》16:1-13 中「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感到困惑?因為主人竟然誇獎一個「不義」的管家!這段經文讓人好奇耶穌真正要強調的是什麼。作為本週妥拉的伴讀經文,這個「不義的管家」比喻或許有點難解,但它與《帳目篇》(Paqad)之間的關聯,使我們有進一步探究的觀察。在妥拉的脈絡裡,會發現這不僅只是透過比喻作教導,更揭示了耶穌對人極大的祝福,包括了財富管理的智慧,還有忠心的本質。

不義的管家,今世之子

《路加福音》16:1-13 記載了一個管家的故事。他因浪費主人的財物而面臨解雇,於是巧妙地減免債主的欠款,為自己預備後路。當主人得知此事後,竟誇獎這位「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這評價似乎令人困惑。這管家在世事上確實精明,為了自保而採取了一套生存策略。

他深知自己將被主人辭退,於是思索出路——他評估局勢,提前為未來做準備。然而,他的這份「聰明」並非來自對自己本質的認識,而是基於對世上利益的算計。鋤地?他自認沒有力氣。去討飯?他感到羞愧,這兩條路似乎都行不通。於是,他運用主人的資源,減免債戶的欠款,施予人情恩惠,為自己預備一條退路,好讓這些人日後接待他。主人的誇獎他的聰明,耶穌說這就是今世之子!

然而,這個故事也引人深思:當他真正走投無路時,那些受過恩惠的人真的會接待他嗎?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別無選擇嗎?

不義的管家 vs 揮霍的浪子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喻緊接在《路加福音》15 章的「浪子回頭」之後。兩者皆涉及「資源的使用」:

浪費貲財的浪子,最後一無所有,但在徹底失去困頓之後,他意識到自己是誰,他深覺不配兒子的名分,渴望回到父親家願被當作雇工。而管家浪費主人的資源,又冒用主人家的資源為自己買人情,為未來的生存做準備,為什麼誠實的「回到主人面前」竟然不是管家危急裡的一個選項呢?

他真的走投無路嗎?這位主人在知道他的行徑後,誇獎他的聰明,這背後有什麼喻意嗎?他甚至給他機會『把所經管的交待明白』(路16:2),如果他願意轉向主人,結果會不會不一樣?他的行動彷彿來自一種內在的恐懼——害怕失去地位、害怕面對自己的無助。他繼續利用主人(他人)的資源,減免債戶的欠款,換取未來可能的友誼和接待。他的這個決定,反映出他另謀生路、自求多福的意識,但他對自己受雇為『管家』這個身分,似乎沒有意識或歸屬感。

問題:主人誇獎管家:「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路16:8)」那誰是光明之子呢?經上怎麼描述『光明之子』呢?

不義的錢財 vs 真實的錢財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路16:11-12)

耶穌在這段評論中,提到兩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受託付『真實的錢財』,並且擁有『自己的東西』的存在。但什麼是真實的錢財,什麼又是擁有自己的東西?

單獨看第九節會有困擾,但加入第四節作對比,就有了亮點!因為這兩節經文提到的共同點是『當錢財無用的時候』,而有趣的是,一個來自耶穌的教導,另一個是管家的盤算。由此可證,管家知道錢財並非萬能,但他知道運用金錢做可能對他有利的投資,既使用了別人的金錢。

耶穌的教導: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路16:9)
管家的盤算:『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做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路16:4)

對比之下,耶穌的教導是投資在『結交朋友』上,而管家的盤算也是用錢投資『人情』;耶穌說有人藉著不義的錢財做好的投資,而管家自作聰明,用不義的方式挪用家主的錢財,這些對比顯得有趣。

關於『結交朋友』(poiēsate heautois philous),希臘文並非指泛泛之交,而是主動創造親密關係,帶刻意經營關係的意思。但管家交朋友的動機,並不在乎自己的角色身分,而是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使用不屬於他的金錢,去交易將來可能需要的人情。

耶穌教導我們投資在『結交朋友』上,顯然祂看重人與關係,結交朋友指著創造親密關係!於是祂親自示範,如何成為我們的朋友: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7-8)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8)

祂付上自己的性命作眾人的贖價,又作使我們與父神和好的執事!這是耶穌對父、對人、對自己、對受造界的信實!耶穌的救贖之功已完成,因此如何運用錢財的動機和投資的標的,成了神所看重的,祂讓人得到的自由是,能夠充分活出受造生命的機會和祂能滿足一切的需要,都給了我們!

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他裡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西2:9-10)

『忠心』,表明了人的生命樣式可以活出來的本質,無論對錢財或是大小事,都恰如其分的活出來,是名符其實的。

但這管家,有著管家的擡頭,但他似乎無視自己的身分,將他的焦點停留在存活的策略!如何在失去管家職位後,仍能在安排的人情裡找到安身之處。不禁要問,為什麼他的選項中沒有『回到主人那裡』?
管家反映了世人做事的心態,反應求生存的本能,換句話說,若沒有妥拉來告訴我們關係受造本質,人的天然會尋找生存的策略,追求短期的利益。甚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念已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如何能從這些既定的價值觀中,取代以神的智慧為指引嗎?

耶穌說,一個人是不可能事奉兩個主,管家只能做出一個優先的選擇。但在故事中,回到主人面前一直都不是他的選項,他既不相信錢財是萬能的,卻持續以金錢為工具,作苟且偷生的打算。他不相信雇用他的主人,卻相信他可以用主人的錢購買人情,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彷彿他活在『隔絕』的景況,不知道自己的本質,也不認識自己的身分!約翰福音論到這觀點: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約3:19-20)

罪,在希伯來思維中,並不是法律用詞,而是盟約用語。罪,可以說沒有對齊自己裡面的生命,與自己隔絕,同時也與神隔絕。罪,在希伯來文指的是無法命中的瞄準,在缺乏和恐懼中,錯失了與自己本質合一的生命樣式(靶心),最後錯失了神造的他——自己!神沒有棄絕他,他卻棄絕了自己。

保羅熟悉妥拉,證明救贖不在時間受限中的真理,而是藉著彌賽亞,人的受造被恢復,且是聖潔無暇疵的,並且人受造是預定得兒子名分的!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1:4-5)
這樣看來,『不義』顯然不匹配人的受造本質,如同『不忠心』也與作兒子的名分(身分)不相符!那管家的指望在哪呢?

耶穌㨂選保羅,對他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旦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8)

管家的指望,就是從不定的錢財回轉向他的主人,就像浪子回到父家中一樣,回轉就是得真實的錢財,擁有自己的東西的時刻,回到自己與父和好的關係,與兄弟同得基業:

『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15:22-24)

父親用衣袍、戒指和鞋子拿出來為他穿上,代表恢復兒子的身分,這兒子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討父親喜悅的事,而是他原來的身分使然!這些衣裝和裝飾與產業的繼承,代表他就是被深愛的兒子(愛子)!父與子 echad 在『一』的裡面,在親密的關係當中,那裡是真正的回家,永存的帳幕。

管家的指望在於,這救恩是出於神的主動,人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讓自己得到救恩,但在神凡事都能,並且祂已完成: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

耶穌或許也在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受託」的管家為更長遠的目的而存在並被委任,忠心本來就是管家的受造本質,活出最符合自己的受造本質就是忠心,忠心的本質,可以管理或投資世上的事物在永恆的價值與事物上!

耶穌道成肉身,是忠心的活出神的道,成全妥拉(律法)的結合,一切的好處都不在祂以外!因信稱義,使我們能看見在祂裡面的「那裡」正是我們真實的財富,藉著耶穌所贖回的生命,在祂裡面的「那裡」恢復自己屬於自己的東西。人若真實認識自己的本質,便不會做出違反或妥協本質的行動和決定,人會選擇看守、護衛神在起初賦予人美好恩賜的禮物,也會不計代價的護衛所被恢復的那份純粹、純淨的真理,讓自己忠心、符合受造的生命活出來——『道成肉身』。

耶穌強調的忠心,不是努力去管理什麼,而是從根本上認知自己的身分,我們可以自然流露出與這個身分相符的行為和生命,相信活出在真理中自由的生命,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