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息日不可生火,為什麼?
第二十二週 – 招聚篇 讀經分享
來源|啟動七年新循環 授權
日期|2025.03.18
「當安息日,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出 35:3)
本週的妥拉帶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結構——會幕的設計與安息日的關聯。
《出埃及記》25-30 章,神向摩西詳細交代會幕的建造藍圖,包括奉獻的禮物、會幕、獻祭、祭司、衣服等執行等細節。到了35 章,這些內容幾乎被完整重述,直至39 章才記錄會幕的建造完成。
神向摩西啟示會幕的設計時,以安息日作結;摩西向百姓傳達建造指示時,則是從安息日開始。
- 第一次,神直接向摩西啟示會幕藍圖,最後以安息日的吩咐作結(出 31:12-17)。
- 第二次,當摩西將這些指示傳達給百姓時,則是從安息日的吩咐開始(出 35:1-3)。
這裡,我們發現了一條外加上的規定:「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這規定在聖經只出現一次,見《聖經啟導本》註解)為什麼?這條獨特的吩咐與會幕有什麼關聯?
聖所——回到與神面對面的地方
聖所的設計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視度:當祭司從外院進入聖所,經過洗濯盆洗手,進入的不再是自然界的時間,而是一個以金燈臺為光源的空間。這裡沒有晝夜,不受太陽、月亮循環時間影響,唯有祭司「使燈常常點著」,維持聖所內唯一的光源,這裡指向神與人的同在關係裡。(參考聖所「贖罪銀」的啟示)
當我們回到創世記,神的造物之工在第七日都造齊了!第七日設為聖安息日,但與前六日不同的是,經文中不再提到「有晚上,有早晨」,顯然第七日不在自然光源的時間循環裡,而是進入神永恆的安息。這與聖所的設計相呼應:人不是依靠外在的光源,而是在神裡面,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參:約1:3-4)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 8:12)
不可「生」火
聖所有燈,要常常點著,如同進入安息日的永恆;而人的安息日,在住處卻不能生火?
「生火」的動詞『生』(kindle)希伯來文 ba‘ar(בָּעַר SH1197)有燃燒、毀滅的意思,而它的字根 baar(בָּעַר)帶有「毫無意義」(senseless)的概念,它第一次使用在摩西所見燃『燒』著的荊棘。這讓我們思考,神的吩咐可能不只是禁止實質上的生火,可能在提醒我們—— 不要試圖在自己的住處點火,點那不是神所吩咐的那火嗎?這與聖所中的「金燈臺的燈要常常點著」形成對比:金燈臺的燈由祭司按著神的指示經手管理,而人自己點燃的火,卻可能成為「異樣的香」(出30:9)或是「凡火」(利10:1)。
在妥拉的經文中,zuwr(זָר |SH2114)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外人、異樣的事物」特別是用在與聖所、祭司職分及獻祭不相關的範疇,透過這些元素將給我們一些提示:
- 外人,指的不是利未人祭司,「身份」不符的人是外人(出29:33)。
- 異樣的香(出30:9):製香有其法則被分別為聖,且要放在會幕內法櫃前,這裡是神與人相會的地方;奉上異樣的香則代表與神心意不同的思維。
- 拿答與亞比戶獻上的「凡火」(利10:1),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接近神,不是在真正的遮蓋(kaphar)下,反遭擊殺。
神的救贖有祂的設計,別無他法,別無他名。當人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補足」救贖的藍圖,就偏離了原本的設計。怎麼說呢?
回到神的裡面安息
安息日並不是一個時間循環的概念,安息日是超越時空的,是聖所,也在人的住處,甚至在人的裡面,安息日的定位在乎身份、思維和神的救贖對齊。
- 救贖只有神可以完成,人無法靠自己得著
生火的動作就像人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來創造光、造神,然而救贖之光已經賜下,人只需要接受、相信並活在其中,而不是試圖再造一個光源。
按自己的努力和方法,是不能的,那誰可以得救呢?也許這就是『在神凡事都能』的核心,保羅說:「不是立功之法,而是信主之法」,就是相信知道這真理的人—— 在耶穌基督裡的人,因『信』稱義。 - 認識被恢復的受造本質和身份
我們的受造本來就是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並且在創世以前就在耶穌基督裡,預定得兒子的名份(弗1:5)!兒子的名分才是我們的真身份,在神眼中,我們並非『外人』(zuwr),除非人不能認出或認識自己在神裡面的真實身分,反而活在錯誤的思維中,試圖「生火」來證明自己,而不是安息在神已經完成的救贖中,恢復受造本來就是整全的生命設計中。 - 安息日的思維——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維度
安息日不只是休息、不可工作的概念,更是一個思考維度的切換,是從「有晚上,有早晨」自然光源的時間進入神的安息,這正是前所述聖所的異象!耶穌更證實「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祂也是安息日的主」。(參:可2:27-28)安息的思維是享受與神同在的親密關係,在祂為我們造齊了一切,包括救恩,在祂整全的設計中——沒有缺乏!就像大衛所經歷的那樣: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23:1-3)
所以,「不可生火」不只是關於物質上的點火,可能更是一種內在狀態的提醒。
我們很容易在日常裡忙著「點燃」一些東西——或許是為了確保不會出錯,或是出於害怕、沒有安全感的掌控,甚至停留在習慣靠自己努力維持一切的模式。但安息日的設立,本來就是要讓人回到神裡面,回到祂已經預備齊了的供應和狀態,而不是繼續在焦慮與掌控中耗損自己,甚至影響與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當人不認識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原本就在神裡面,就會像個局外人一樣,總覺得必須靠自己的方式來維繫什麼,或者試圖證明什麼。這樣的思維,其實與聖所裡神所設立的價值格格不入。因為生命在神裡面,這生命是人的光,源頭是耶穌,祂的光不單足以遮蓋破裂的關係,更是恢復原來受造的永恆和榮耀,祂才是供應,在祂裡面才有全然的安息。
所以,或許這條吩咐真正的提醒是——當神邀請我們進入安息時,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而是學習放下那種總想靠自己努力做什麼的習慣,轉向祂為我們做成的事,進入已恢復的榮耀,在祂的裡面——安然居住。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8-9、11)